答案就是:戒烟导致的相应心理活动,才是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和痛苦的出处和始作俑者,与躯体中烟草成份、尼古丁的缺失没有关系。
原因和真相
为什么说心理活动才是导致,停止吸烟后,身体难受的真相?
在这一问题上,我相信更多人普遍的看法是: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和痛苦,是躯体中烟草成分、以及尼古丁缺失导致的结果。
你之所以会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一个现象和一个理论。一个现象是指:停止吸烟就难受,及时吸烟难受感就立即消失;一个理论是指:尼古丁依赖、成瘾理论。
尼古丁成瘾理论
这一理论是基于“停止吸烟就难受,及时吸烟难受感就会立即消失”这个现象。依据这个现象,预设了“躯体中烟草的某些成份一旦缺失,就一定会引起难受、痛苦感”这一结论。
然后再围绕这一结论,进行了有关的生化实验等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多巴胺、奖赏回路等概念和原理,最终得出:尼古丁具有刺激快感的作用,如若缺失的话,便会引发难受、痛苦感,并产生依赖这样一个理论。
从中可以看出,尼古丁成瘾理论,它的预设结论是片面的,并非反映出了事实的全部,充其量只是对一个现象的诠释而已。
而如果一个理论的预设结论不准确,那么再精细的研究也不会得出真理性的结果。这就好比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说:
有位专家发现,把一只蜘蛛放在实验台上,用手敲桌子,蜘蛛被吓跑了。当把蜘蛛捉回来,去掉它的腿再放到实验台上,用手敲桌子,蜘蛛就不动了。
于是这位专家依据这个现象,写了一篇逻辑严谨,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的学术报告,题目就是《蜘蛛的听觉器官在它的腿上》。
你不觉得这种结论很好笑吗?然而由于对现象的片面分析,再加上尼古丁依赖成瘾理论的大力配合,你的戒烟视线被牢牢地拴在了“只要戒烟、远离烟草就一定会难受”这一认识上。
并且已经成了一种非常固化的主流观念,从而将整体的戒烟思路导向了:戒烟只能依靠意志力,采用对抗、排斥和硬挺这种顶、扛、熬式的戒烟模式上。
戒烟心理活动
假设让你一天不吸烟,等到第二天让你吸烟的时候,你一定会感觉这支烟比以往的烟更爽了。
为什么同一支烟,尼古丁含量都是一样的,你会觉得吸这支烟更爽呢?是因为失而复得的那种心理喜悦感。
因此吸烟真正的舒适感,不是尼古丁你让兴奋,而是吸烟先让你痛苦,再来帮你解决痛苦。
如果有人先给你吃毒药,再给你解药,你会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个人吗?一定不会的。吸烟也是如此,不要再去感恩你真正的“仇人”了。
要想走出戒烟难困境,顺利摆脱吸烟行为,当务之急是拨乱反正、认知纠偏。特别是对“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和痛苦是心理活动的结果,与烟毒、尼古丁无关”这一结论。
要多多用心去理解和沟通,以确保戒烟的列车,能够驶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请你帮个忙,如果觉得今天的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身边的朋友或爱的人。
关注【闯客戒烟法】,加入戒烟俱乐部,和众多烟友一起讨论戒烟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