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Main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杰克·戈德斯通

0 /

0

0 comments

平装

Amazon

Barnes & Noble

Bookshop.org

想添加您的书店? 通过 support@z-lib.fm 与我们联系

你有多喜欢这本书?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下载该书,以评价其质量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扫除了以往诸多对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错误解释,展示出了关于西方崛起的一幅清晰而可信的图景,让读者们清楚地认识到其实直到1500年时,欧洲仍然在众多方面都落后于亚洲尤其是中国;而以西欧为代表的欧洲崛起并全面超越亚洲尤其是中国则是1800年以后才真正得以实现。对于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本书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

内容类型:

书籍

年:

2010

语言:

中文

ISBN, ASIN, ISSN:

B00S4O128S

文件:

PDF, 2.84 MB

您的标签:

IPFS:

CID , CID Blake2b

chinese, 2010

线上阅读

添加到我的图书馆

Favorites

pdf, 2.84 MB

Toggle Dropdown

下载

转换到

EPUB , FB2 , MOBI , TXT , RTF

转换后的文件可能与原始文件不同。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下载原始格式的文件

发送到

在1-5分钟内,文件将被发送到您的电子邮件。

该文件将通过电报信使发送给您。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注意:确保您已将您的帐户链接到 Z-Library Telegram 机器人。

该文件将发送到您的 Kindle 帐户。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请注意:您需要验证要发送到Kindle的每本书。检查您的邮箱中是否有来自亚马逊Kindle的验证电子邮件。

正在转换 转换为 失败

高级账户特权

发送到电子阅读器

提高下载限制

转换文件

更多搜索结果

其他特权

捐款

详细了解特权

您可能会感兴趣

关键词

洲欧印济贸伊汽棉税陆拥荷班船征航蒸纺域植控伦洋育逐曼皇崛萄葡徒殖律占银哲优季奴扩穆腊

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500—1850)/(美)戈德斯通著;关永强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

书名原文:Why Europe?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1500-1850

ISBN

978-7-308-07643-2

Ⅰ.①为…Ⅱ.①戈…②关…Ⅲ.①欧洲-历史-研

究-1500~1850IV.①K50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

102531号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

起(1500—1850)

(美)杰克•戈德斯通

责任编辑

赵琼

文字编辑

王冰

装帧设计

王小阳

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

关永强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政编

码:310007)

(网址:

北京京鲁创业科贸有限公司

杭州杭新印务有限公司

640mm×960mm 1/16

14

185千字

版印次

2010年7月第1版 2010年7月第1

次印刷

ISBN

978-7-308-07643-2

34.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

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0571)

88925591

关于本书

图书信息

序言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地球:一个全球化的视角

1500年前后的世界:财富集中在东

欧亚大陆的气候、土壤和农业:农业产出是

产生财富的第一要素

塑造环境和创造商品的技术

令人迷惑的欧洲崛起

第二章

世界历史的变革模式

亚洲与欧洲的变革模式有所不同?

气候变化,疾病,以及历史的长期波动

物价、人口、城市化及收入模式

1800年以前长时段及全球化视角下的技术变

变革还是革命?1800年以前农业与工业的变

第三章

主要宗教与社会变迁

轴心时代与宗教救赎

世俗法则与宗教信条:宗教与王权的冲突

宗教与经济增长:传统的观点

宗教与经济增长:进一步的观察

自由信仰还是正统信仰:社会稳定与经济增

长的消长

第四章

贸易与征服

1500年前后,葡萄牙进入欧亚贸易体系

1500—1700年,欧洲势力在亚洲和非洲的

扩张

1700—1800年,欧洲与亚洲、非洲的关

系:扭转局面的尝试

1500—1600年,新大陆上的欧洲势力:西

班牙的征服

两位改变世界历史的女性:西班牙的伊莎贝

拉女王和墨西哥的玛琳齐

1600—1800年,新大陆上的欧洲势力:殖

民与奴隶制度

1800年以后欧洲的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的代价和经济增长之谜

第五章

家庭生活与生活水平

婚姻与家庭生活

预期寿命与身高

工资、收入与消费

城市生活与农业生产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怎样增长的?

工业革命与实际工资

结论:西方是非常多样化的,而且也并非一

直比东方更富有

第六章

政府、法律、税收与革命

欧洲国家比亚洲帝国有更多的军事和宗教竞

争吗?

欧洲和亚洲革命与叛乱的周期

欧洲的叛乱

亚洲的叛乱

法律、税收和商业制度

信仰的自由与多元化vs.政府强制推行的正统

信仰

第七章 改变变革的步伐:真的发生过一场

工业革命吗?

作为工业增长源泉的技术革新

工厂是最关键性的创新吗?

工业革命与科学的进步有关吗?

创新的风气与文化

第八章

亚洲与欧洲的科学发展轨迹

1500年以前的世界科学与伊斯兰文明的成就

科学发展的轨迹:从领先到停滞

世界科学的多样性和对自然世界理解方法的

不同

1500—1650年,欧洲不同寻常的发展轨

迹:从拥抱古典到抛弃传统

1650—1750年,寻找欧洲科学的新方向:

笛卡儿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

1700—1800年,创造性的时代:从发动机

驱动实验科学到发动机驱动工业

结论:科学发展的轨迹和工业化之谜

结论

西方的崛起:只是暂时性的吗?

从蒸汽时代到太空时代:现代军事—工业社

会的兴起

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

现代经济增长的障碍

其他国家即将到来的崛起

书后说明

译后记

序言

在历史进程中,惟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二十

年前,世界政治的焦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

的冲突。而这一冲突已为1989-1991年的苏联解体

和东欧剧变所终结,对于现在的高中生与大学生而

言,这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今天,我们所关注的更多是伊斯兰教作为一种

动员力量的兴起、中国与印度作为新兴经济力量的

出现、全球气候近乎戏剧般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多样

化。

历史研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十九和二十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们通过学习西方文明史

来了解世界历史。在这里,历史成为了一个名

为“西方崛起”的故事,这个故事起始于民主与哲

学在古希腊和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

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 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

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

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

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

欧洲的接触和征服而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世界史研究更多

地关注了欧洲以外的地区和世界各文明之间长达几

个世纪的交换与联系的模式。毋庸质疑,当代世界

确实从希腊政治学与哲学的发明中获益良多。但同

时也应注意到,当今世界也从亚洲和北非获得了宗

教、数字与计算体系、许多数学与化学的基本原

理,以及大部分的日常消费品(棉布服装,精致的

瓷器,纸张和印刷的书籍)。虽然政治家们在为当

前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担心,但历史学家却试图

更深入地理解这样一个问题,即现代世界是如何从

各种文明的成就发展而来的;他们同时也试图理解

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点,人们是如何应对

不同气候与环境的,而这也正是历史形成的过程。

于是,宗教史、法律史以及科学技术史这些曾经独

立进行的专门研究,现在都成为了我们从更宽广的

视角理解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十二年中,一批年轻的经济史学者与

社会史学者围绕世界历史展开了一些新的、令人惊

异的争论。他们把“西方崛起”的故事逆转了过

来,不再将西方崛起看作是欧洲持续进步而其它地

区停滞不动这样一个过程。他们认为在公元1500

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运、贸易以及探索开

拓等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

些学者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它地

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

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的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

然发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它文明的

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事实

上,这些学者中的一部分人就认为,西方崛起可能

只是一个短期的暂时性现象,因为其它国家在经济

领域正在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1]。

这本小书介绍了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新方法,

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发现和关于西方以外地区文明

成果的最新论争,涉及了这些文明成果与欧洲的关

系以及它们在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

书还指出了哪些是欧洲特有的因素,哪些因素才是

欧洲和美国能够在十九和二十世纪里占据世界主导

地位的原因。

当世界各国的人们试图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文

明是如何发展和繁荣的时候,这种对于历史的新视

野或许可以在某些方面帮助我们洞悉未来。

注释

[1]这些历史学家包括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王国斌、杰克•戈德斯通、李中清、丹尼斯•

弗莱恩(Dennis Flynn)、马立博(Robert Marks)、已

故的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已故的詹姆斯

•布劳特(James Blaut)、约翰•霍布森(John

Hobson)、杰克•古迪(Jack Goody)等,因为他们大多

都在加州大学任教,有时就被称为“加州学派”。

总序

就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言,中文与外文

(主要为英文)学术圈各自相对独立,尽管现在信

息交流与人员往来已经较为频繁,两个学术圈有所

交叉,但主体部分仍是明显分离的。相互之间对彼

此的学术动态可能有所了解,但知之不详,如蜻蜓

点水,缺乏实质性的深度交流,中外学者在这方面

都颇有感触。而西方世界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相对

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更为

有限。关于海外中国研究、外国人视野下的中国历

史、制度经济学等,由于相关译丛的努力,越来越

多地被引入中国学术界。由于欧美、日本及其他地

区的经济史、社会史等研究日趋成熟,其前沿性成

果更需要我们及时获知,以把握当前社会经济史的

学术动态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越来

越多的西方学者对研究中国产生了兴趣,一则因为

中国经济的崛起,一则因为如果不了解占人类五分

之一人口的国度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类发

展,他们希望与中国学术界有更多的交流。就有关

中国的史料与数据而言,中国学者对英文的原始史

料涉猎有所局限,遑论荷兰文、西班牙文、葡萄牙

文、法文等,这些语种中有关华人与中国的记载,

是在中文正史与野史中几乎看不到的世界。而这些

史料,在中西方的比较研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

系等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待开发的史

料还有域外汉文文献资料,包括朝鲜半岛、越南、

日本等地的汉文古籍,以及东南亚、美国等地华人

的文献与文物。仅从这个角度而言,引介和翻译海

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日益显得重要。就学科而言,

由于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各学

科形成自身的特定概念、范畴、话语体系、研究工

具与方法、思维方式及研究领域,对此但凡缺乏深

入而全面的把握,相关研究就很难进入该学科体

系,而其成果也难以获得该学科研究人员的认可。

而专业人才培养、评审与机构设置等制度更强化了

这种趋势。专门研究是如此精深,以致许多学者无

暇顾及其他学科与研究领域,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学术视野因此受到局限,甚至出现学科歧视与偏

见,人类追求知识的整体感与宏观认识的需求亦得

不到满足。同时,不同学科的一些特定话语和方

法,其实许多是可以相通的,学术壁垒并非如想像

中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旦打通障碍,架起沟通的

桥梁,游走于不同学科之间,其收获有时是令人惊

喜的,原创性的成果也常在跨学科的交叉中产生。

如从历史源头与资料中原创出经济学理论,或以经

济学方法与工具研究历史问题获得新思维,诺贝尔

经济学奖得主希克斯、弗里德曼、哈耶克、库兹涅

茨及为人熟知的诺斯、福格尔等,都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果。因此,“社会经济史译丛”的宗旨与取

向为:第一,在学科上并不画地为牢局限于经济史

和社会史,也将选择与之相关的思想史、文化史,

或以历史为取向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成果,更欢

迎跨学科的探索性成果。第二,在研究地域和领域

的选择上,将不局限于译者、读者、编者和市场自

然倾斜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本丛书将力推西方社会

经济史的前沿成果。第三,译丛除一般性论述的著

作外,也接受史料编著,还精选纯理论与方法的成

果。在成果形式方面,既选择英文著作,也接受作

者编辑的论文集,甚至从作者自己的英文论著中翻

译或加工创作的中文成果。在著作语种的选择上,

除英文作品外,还特别扶持其他语言论著的中译工

作。我们希望本译丛成为跨越和沟通不同语种成

果、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与中外学术圈

的桥梁。

龙登高

2009年5月于清华园

引言

地球:一个全球化的视角

如果我们从外太空来看,地球就像一颗闪烁的

宝石,在深紫色天鹅绒背景下发出绿色和蓝色的光

芒。再靠近一些,我们会看到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都被微微发光的海面和几块形状不规则的陆地所覆

盖,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里欣欣向荣。

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景象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

都没有变化,甚至在有历史纪录的过去5 000年中

也没有变化。然而,在刚刚过去的100年中,这种

景象戏剧般地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用一种只能分

辨特定区域所产生的电力能源的特殊仪器来观察地

球,会发现各块大陆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事实

上,如果将地球上不同地区产生的全部电力能源绘

制成地图,那将会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

地球上的某些区域产生了比其他区域多得多的

能源。例如,被加拿大和美国覆盖的北美地区所产

生的电力能源是北美其他地区和整个南美洲所产生

的电力能源之和的4倍。相对较小的欧洲地区产生

了7倍于非洲地区的电力能源,虽然非洲面积要大

得多。(见引图1)

引图1 从太空中看夜晚的地球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夜晚时各个地区在照明上

的差距,北美比南美要亮得多,西欧比非洲亮得

多,日本也比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亮得多。尽管印度

也有大量的灯光,但不要忘记印度的人口几乎是美

国东半部人口的5倍。[资料来源:C.Mayhew &

R.Simmon(NASA/GSFC),NOAA/NGDC,

DMSP Digital Archive]

如果我们是从外太空观察地球的星际探险家,

我们该怎样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呢?我们可能会猜

想,某些地方之所以生产并消耗了更多的电力能源

是因为这些地方居住的人口比较多。我们可以借助

其他工具来估计各区域的人口数,以此来检验这种

观点,但结果我们却会惊奇地发现,大部分电力能

源的生产恰恰是在人口相对稀少地方。拥有5.21亿

人口的欧洲地区每年生产3.3万亿千瓦时的电能,

而拥有8.69亿人口的非洲地区每年仅生产0.48万亿

千瓦时的电能。南北美洲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美

国墨西哥分界线以南,但分界线以北的地区则生产

了整个美洲80%的电能。此外,拥有1.2亿人口的

日本每年生产的电力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的10倍,而

后者却拥有2.2亿的人口[1]。

即使是外太空的观察者也会注意到,21世纪初

期的地球存在着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地球上相对

很少的一部分人口生产并消费了大部分的电力能

源。简言之,生活在某些地区的少数人是富裕的,

相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多数人是贫穷

的。

设想一下,一位外太空的观察者会怎样解释这

个现象呢?就像今天大多数人所想的,他也许会认

为可能是富裕的人从穷人那里偷窃资源,并将后者

排除在公平发展的机会之外。但这种结论并不十分

正确——贫穷的地区实际上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源与

能源,他们或者自愿地拿这些资源去交换其他产品

(汽车、电影、收音机、机器),或者是把这些能

源白白浪费掉(许多国家烧掉自己的天然气,任由

水电资源闲置,或者根本不使用他们在土地上种植

或开采出来的资源)。

这位观察者也许又会猜想,相对富裕地区的人

们可能是拥有一些杰出的特殊才能或是更聪明一

些,因而能够掌握某些生产能源的技术吧。但是这

种猜想也不正确——许多贫穷地区的人民拥有长期

以来高度文明的历史,包括超凡的手工业技术、复

杂深奥的哲学体系以及辉煌的文学艺术。

又或许是较富裕地区的人们偶然发现一些神奇

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生产并使用这种能源,而又

不被其他地区的人们所知晓?这种观点仍然是不对

的——书籍、教育以及电子通信设施的出现将知识

传播到全世界,只是某些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

更好地利用了这些信息而已。

解除这一困惑的最好方式是回到地球上来,去

研究地球上人类的历史、他们的社会以及一直以来

不同社会间的相互影响。当然,研究历史的第一个

发现会使我们可怜的外太空观察者更加迷惑,因为

这个发现就是:那些几千年以来最早的文明和最发

达的社会,在21世纪初期,恰恰不是最大的能源生

产者和消费者。也就是说,几千年来,地球上居于

领先地位的文明和最富裕、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社

会,都位于北非、东亚、南亚以及美国以南的美洲

地区。换言之,是近代的一些突发性事件造成了世

界不同地区间巨大的不平等,从而颠覆了旧有的世

界格局。

这种巨大的不平等又是何时、如何以及由什么

原因而产生的呢?本书将通过回顾各学派对于这一

问题所做出的解释,探究这种不平等究竟是如何发

生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平等,而它在将来

究竟是会继续扩大还是会逐渐消失。很可惜的是,

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经济和社会史学家也无法在

这一问题上取得共识。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现

在正在提出各种新的洞见,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理

解和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本书将展现出有关这一

问题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

长时段的经济变迁进程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

么。

注释

[1]这些是2004年的数据。电力能源生产数据来自美国

能源信息委员会网站,“世界电力能源生产总净值”表

6.3(时间序列),2006年7月7日。

(http:// )人口数据来

自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4年人口状况报告”(纽约,

2004),第 106—109页。

第一章

在东方

1500年前后的世界:财富集中

本章引

1500年的欧洲并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虽

然欧洲人已经掌握了一些技术,并从其他地区学习到了另一

些技术(包括钟表、火药武器以及航海船只的制造),但当

他们来到其他文明中心的时候——包括中东、南亚和东亚,

甚至是新大陆——他们仍会惊叹于当地的财富、商业以及生

产技能。在当时,亚洲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都优于欧洲,

能够提供很多种欧洲人喜爱的商品,如丝织品和棉织品、瓷

器、咖啡、茶叶、香料等。哥伦布和其他航海家的发现之旅

——尽管部分是由于冒险精神的驱动和宗教的狂热——主要

目的也是帮助欧洲人找到富饶的印度和中国。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西班牙启程横

跨大西洋并于次年返航,从而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

纪元。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也进

行了一次类似的远航,他先是向西进入了大西洋,

然后折向南绕过非洲的最南端,之后到达印度并从

印度返航。这些航行为欧洲人找到了大西洋这个可

以到达亚洲和美洲的通道,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

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越来越致密的商业、传

教和殖民活动的网络。

欧洲航海家们的航程原本主要限于欧洲和周边

的海域,在1400年以前,欧洲的船只基本上都只

是围着欧洲的海岸线航行,向东最远不会超过黑

海,向南最远到达地中海,向西不会超过英吉利海

峡和北海,向北则止于波罗的海。[1](见图1.1)直

至1492年之前,欧洲的船只仍然没能超越欧亚贸

易线路的最西端。(见图1.2)

在1488年之前,大多数欧洲人认为从欧洲到

东方是没有海上航线可通的。当葡萄牙船长巴托洛

谬•迪亚什(Bartolomeu Dias)首次驾船绕过非洲

最南端的好望角时,才证明了从大西洋行驶到印度

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欧洲地图上显示的印度洋是

被非洲东海岸、阿拉伯半岛、印度以及东南亚的海

岸线包围起来的,看上去就像欧洲航海家们与亚洲

进行贸易的一个内海。

虽然一些单个的欧洲商人(如马可•波罗)在

中世纪时就曾经抵达过印度和中国,但直到1500

年时,无论是欧洲的国王们还是商人们都无法组织

起前往欧洲以外地区的大规模活动。位于地中海南

岸的穆斯林国家和北非的苏丹国强烈地抵制欧洲人

的侵入。而地中海以东的奥斯曼帝国,在把拜占庭

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城作为自己的首都并改名为“伊

斯坦布尔”之后,还在不断地把自己的势力向巴尔

干半岛延伸;到1500年,他们已经占领了整个希

腊以及巴尔干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在接下来的60年

里将他们的势力逐渐渗透到了匈牙利,甚至几乎到

达了维也纳。

图1.1 1500年的欧洲

在1492年以前,绝大部分欧洲人的航海都仅

限于周边的海域。

图1.2

欧洲和亚洲的丝绸之路和海上商路

包括传说中的丝绸之路的这些重要商路,连接

着东亚、南亚、中亚和中东,欧洲则位于这些贸易

网络西面的边缘位置上。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事业兴盛起来之前,

欧洲最伟大的航海家是北部的维京人和地中海的意

大利人。尽管维京人从苏格兰北部的岛屿辗转抵达

了冰岛、格陵兰岛,甚至到了北美,但他们从未成

功地穿越过大西洋中部。

同时,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从意大利北部的省

市出发开始航行,沿途进行贸易活动或者定居下

来,足迹遍布了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他们甚至越

过君士坦丁堡附近的海峡,到达了黑海东海岸,将

亚洲的丝绸、香料、玉石和珠宝运回欧洲。但是意

大利人的航行范围极少超过黑海或是奥斯曼帝国控

制下的地中海沿岸。西欧就这样被西边的外海和东

边的奥斯曼帝国夹在中间,封闭了起来。

然而,当时中东和亚洲各国却没有受到这样的

限制。阿拉伯商人不仅能够穿越北非,到达西班

牙,他们还沿着红海航行,顺着非洲东部海岸线一

直到达桑给巴尔,绕过阿拉伯半岛,驶出波斯湾,

穿越印度洋,来到盛产胡椒、珍贵的宝石和其他财

货的国度。阿拉伯、波斯以及亚美尼亚的商人们乘

坐着大篷车,沿着丝绸之路这条著名的陆路贸易线

路,不远万里前往中国的边境,沿途还经过了巴格

达、大不里士、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富有的城市。

印度的商人则向西沿印度洋航行,到达阿拉伯半岛

和非洲,或者向东绕过孟加拉湾到达东南亚,他们

甚至与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

几乎在哥伦布航行之前100年,中国人就已经

建造出了令哥伦布帆船相形见绌的巨型远洋舰船,

他们驾驶这些巨型船只从本土出发,绕着东南亚沿

海行驶,一直到达印度,又穿过印度洋到达非洲。

简而言之,当欧洲人还被伊斯兰国家挡在身后的时

候,别国的贸易商就已经能够自由地穿梭于整个亚

洲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了。

上述事实解释了为什么哥伦布要进行跨大西洋

的航海探险,也解释了为什么葡萄牙人要顺着非洲

沿海地区不断推进,直到从东、北两个方向进入了

印度洋的腹地——他们都是要寻找一条直接通向富

有的东方的路线,以便西班牙、葡萄牙和其他欧洲

国家能够突破奥斯曼帝国的屏障,参与到繁荣的贸

易活动中来。

哥伦布希望能够穿越西边敞开的海域作一次环

球航行,最后到达中国或印度这两个欧洲人心目中

最美丽富饶的东方国度。哥伦布也希望能为自己找

到大笔的财富,同时为他的国王、王后和上帝找到

传说中东方的“香料之岛”。然而对哥伦布和其他

大西洋探险家来说,此次航行最重要的功绩是把欧

洲与繁荣的亚洲贸易直接联系了起来,而不再需要

通过奥斯曼帝国,从而终结了欧洲人被隔绝的状

态。

哥伦布的航海还取得了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收

获,发现了欧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的另一个大陆——

南北美洲,这两块大陆由形状像一条狭长尾巴的中

美洲连接了起来(哥伦布当时并不知道这些,还自

以为找到了印度,因此他将这些加勒比部落的美洲

土著人称为“印第安人”,这一错误的命名也就从

此流传了下来)。

新大陆的发现推动了欧亚贸易圈的形成。在与

新大陆建立联系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

值钱商品很少。虽然非洲的黄金、象牙以及欧洲本

土的皮毛、玻璃制品在亚洲很值钱,但欧洲几乎没

有别的商品可以用来交换贵重的香料、丝绸以及其

他他们喜爱的亚洲商品。拜哥伦布所赐,欧洲人终

于找到了财富。

美洲拥有储量巨大的矿藏和可以装满数个仓库

的金银,足够支撑欧洲人去扩大与亚洲的贸易规

模。但这笔财富必须得先从美洲土著人手里掠夺过

来,欧洲人并没有为此而感到良心不安。通过武力

征服、奴隶制度以及向当地人传播致命的疾病,欧

洲人占有了美洲的大量财富。

为什么欧洲人要去惹这么多麻烦?为什么哥伦

布时代的欧洲人会认为印度和中国是富饶的国度

呢?

答案就在于当时这些地区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要

胜过欧洲。印度和中国的土地更加肥沃和高产,他

们的生产技术也更领先。中国是很多产品在全世界

最早的生产国,包括纸张、火药、带有船尾柱舵轮

和水密隔舱的航海船只、指南针、三角帆船、铸铁

工具以及精美的瓷器,等等。印度也为世界提供了

色彩绚烂的奢华的棉织品。中国和波斯还是世界上

丝绸工艺首屈一指的地区。当印度人和中国人穿着

柔软舒适的棉织衣物时,欧洲人还裹在粗糙的亚麻

和羊毛衣物里。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欧亚大陆的气候、土壤和农业:农业

产出是产生财富的第一要素

如果把整个欧亚大陆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

件和作物种类分成若干区域,我们会得到一些很有

意义的发现:

首先,我们来看欧洲地区,大西洋上空的气流

在冬季为欧洲大陆带来了寒风和降雨,在夏季则送

来温暖干燥的空气。欧洲南部和地中海地区的气候

相对比较炎热和干燥,农作物的灌溉也更多依赖于

高山融水所形成的河流;而欧洲北部从英国到俄国

这一带地区的气候则更为寒冷,降雨也更多一些。

从总体来看,欧洲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湿润多雨、夏

季温暖干燥。这种气候条件造就了欧洲以干谷类作

物(小麦、大麦、燕麦或黑麦)、水果和蔬菜为主

的农业结构。

其次,我们再看从乌拉尔山脉直到中国边境的

广阔的中亚和中东地区,这一区域的绝大部分地区

没有充沛的雨水去维持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因此

中亚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草场所覆盖,为游牧部落的

马、绵羊、骆驼、山羊、牛等牲畜提供了生活之

所。比较例外的主要是那些由于大型河流季节性洪

水而冲积形成的区域,如埃及的尼罗河、美索不达

米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一些高

原或邻近高山的地区,高山融雪形成的夏季河流能

够支持当地的农业浇灌,如波斯北部地区。这些区

域水利资源比较集中,有条件支持大规模灌溉,因

此农业十分发达,可以支撑起伟大的文明社会。

继续向东、向南,我们会看到包括印度、中

国、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在内的第三个区域。这

是一个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强烈的季风、干燥

的冬季和多雨的夏季是它的气候特点。来自中亚的

冬季风会带来干燥的冷空气;而到了夏季,风向发

生了变化,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暖水域吹来的

湿润空气,给整个季风气候区带来丰沛的降雨,使

得印度、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非洲部分

地区的夏季都呈现炎热多雨的气候。(见图1.3)

总体而言,欧洲的气候主要是由大西洋的洋流

模式决定的,其特点是冬季湿润多雨而夏季干燥;

中亚和中东的大部分地区很少能从海洋获得雨水,

因此除了主要的江河流域和雨雪量较多的山谷及高

原地区这些农业灌溉条件较好的区域外,其他大部

分都是以沙漠和草场为主的干旱地区;相比之下,

东亚和南亚的气候是受季节性交替的季风影响的,

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当从太平洋及印度洋上产生的夏

季风来临时,会为整个地区带来温暖而充沛的降

雨。

这种季节性降雨模式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有着巨

大的影响,再和不同地区的土壤结构差异相结合之

后,这种影响更加明显。在欧洲,大部分土地都存

在着白垩化、沙化、石化的现象或者长满了硬木

林,因而比较贫瘠。要种植粮食作物,就必须花大

力气对这些土地进行开垦和施肥。这意味着需要大

量的耕畜来提供畜力和粪肥。而那些森林区域的土

地直到中世纪(大约在10世纪)时才被利用起来,

因为采用新式铁制犁铧的重犁使得农民可以翻动布

满老树根的土地,把新鲜的表层土带到地面上来。

但这些铁犁还比较原始,因为当时铁矿石比较稀

少,也不易锻造,因此这种犁只是将一个简单打磨

开刃的铁制犁铧装在一个扁平的木制(有时是铁

制)犁板上。这种犁的犁铧可以刨开土地,犁板可

以将刨开的土壤翻转过来,形成一个犁沟。这样可

以清除土壤中的杂草,并将土壤翻露于空气中,使

空气中的氮元素再次进入土壤。但是要在坚硬的土

地上拖动这种犁是一项极为辛苦的工作,需要很多

的牲畜组成一组,通常还需要一个“司机”在后面

驱赶这些牲畜,以及一个农夫在前面控制犁的方

向。

图1.3

亚洲的季风模式

冬季,来自中亚的冷风吹向南亚和东亚;而夏

季,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所生成的季风向西和向

北吹的过程中会带来潮湿和充沛的降雨。

由于欧洲的降雨主要发生在冬季而不是适宜农

作物生长的夏季,欧洲人一般种植大麦、小麦、燕

麦、豆类以及黍类等耐旱作物来作为他们的主食来

源。而这里的土地又比较贫瘠,喂养牲畜还需要饲

料,所以几乎三分之二的耕地都不得不用来种植牧

草和休耕一年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相比之下,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农民则

拥有较肥沃的土壤,夏季气候也更湿润一些。因

此,他们组织农业生产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中国

的华北平原地区被一层松软肥沃的黄土所覆盖,十

分利于耕种;而且每到夏季的丰水期,黄河及其支

流就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灌溉水源。

中国的农民使用比较轻的犁就可以在这种土地

上进行耕作,而中国人也确实制造出了这样一种比

欧洲高效得多的犁具。中国在很早的时期就发展出

了相当成熟的冶铁技术,4世纪时,中国人已经使

用了具有陶瓷涂层的火炉,这种火炉可以产生足够

高的温度来融化铁,而后将其铸造成各种形状——

而这种技术欧洲人要到好几个世纪以后才开始掌

握。不同于将一个简单的尖铁块装在扁平犁板上的

重犁,中国人将犁铧和犁板铸造在了一起,形成了

一个有着锋利的前缘和侧边的而曲线流畅的金属犁

铧。用这个工具在松软的黄土层上犁地,简直就像

用刀切黄油一样,只需要一个人和一两头耕畜就够

了。

因此,中国的农民不需要把大量的土地用来种

植牧草,也不需要留下土地进行休耕,因为灌溉和

少量地施肥(通常是猪粪)就可以为这片松软而厚

实的土壤提供足够的养分。不过即使是这样,中国

北部平原地区的农作物也和欧洲很类似——小麦、

黍类及豆类作物——但中国的亩产量和人均产量更

高,可以供养更多的手工业者和城市工人,相对于

欧洲而言,能够支持更多、更大的城市发展。

在印度、中国华南、东南亚以及日本和朝鲜的

南部地区,季风带来了大量的降雨,因此农民可以

在作物生长期往农田里灌水,种植产量更高的水

稻。每株水稻出产的稻米要比小麦多得多,因此每

亩水稻田中用于为下一年留种用的部分就可以大大

减少,而供食用的部分则相对增加。另外,由于水

田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抑制野草生长,并且不需

要大量畜力来犁地,因此种植水稻不需要对稻田进

行休耕或留出土地种植牧草。水稻的种植方法和作

物特性决定了这些地区的农业产出要高于欧洲,从

而导致了亚洲农业的人均产量和亩产量都比较高,

这种农业剩余就可以用来供养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

的、有闲暇的精英阶级,也可以养活更多的手工业

者从事专门工作而生产出用于消费和贸易的手工业

制品。

然而,这种季风气候的农业模式也有一个不利

之处,那就是会时不时地缺乏降雨,这种季节性的

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如果带

来季节性降雨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吹向了东

太平洋时,这种现象就会发生。这种洋流的变化会

影响大气环流,大大地减弱东南季风,从而导致东

亚和南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农作物枯萎、数百

万人遭遇饥荒。而如果情况相反,某些年份的季节

性降雨会来得较早而且雨水也比往常更多,于是农

田和家园就会被决堤的河水所淹没。因此,亚洲农

业生产经常被不定期的干旱或洪水所破坏,从而导

致严重的饥荒和灾难。

气候和土地条件固然会导致不同地区间巨大的

差异,然而我们通过对比亚洲和欧洲的犁具也可以

发现,亚洲人同样开发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并尽最

大努力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改造自然。事实上,自然

条件经常是非常残酷的——季风来得过快、过猛或

干脆不来,都会造成毁灭性的水灾或旱灾。中国和

其他亚洲的人民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来控制必要

的水资源供应,也使得他们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多

元化的景象。

注释

[1]在500年之前的中世纪较温暖的时期里,维京人曾经

穿过北大西洋,在格陵兰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并到达了加拿

大的沿海地区。但这些殖民地规模都还比较小,在14世纪全

球变冷的过程中,殖民活动逐渐终止了。到1500年时,维京

人已经放弃了格陵兰岛,停止了穿越北大西洋的航海活动,

建立大陆之间的联系也就成了传奇故事。

塑造环境和创造商品的技术

亚洲各地的农业社会产生了一套复杂而精密的

水利灌溉网络,通过运河、水渠和堤坝把河水引入

他们的农田。虽然人们一度曾认为只有高度集权的

国家才有能力建设这些水利工程,但我们现在已经

知道创造出从伊朗、巴厘岛到印度和中国大片良田

的很多灌溉工程,都是由地方精英和他们的群体所

建设和维护的。

那些由政府兴建的水利工程则主要是为了推进

贸易和交通的发展,就像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其主

要目的是使长江三角洲稻米产出地的漕粮能够顺利

运往北方的首都北京。京杭大运河南北跨度1 000

多公里,穿过大河、高山,将沿线众多的河流联系

到了一起,其主体部分于7世纪形成,至今仍保持

着全世界最长运河的纪录。到10世纪,中国人发明

了运河水闸,帮助驳船在通过深度不同的河面时可

以平稳航行,从而免除了在船只从低水位驶入高水

位时对货物进行卸载、搬运和重新装卸的麻烦(这

比欧洲开始使用运河水闸的时间早了400年)。这

还仅仅是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治理洪水、修建灌溉

设施以及维护海上贸易港口设施等众多水利工程中

的一项而已。

除了这些在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成

就以外,亚洲人民还发明了许多欧洲所没有的贵重

材料。早在罗马帝国的时代,中国人就已经能够生

产蚕丝了,他们先是养蚕,随后煮制蚕茧以防其中

的蚕蛹羽化成蛾,最后将蚕茧中的丝抽出来,用蚕

丝织成的丝绸衣料在长达好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是

亚洲主要的奢侈贸易品,其贸易路线也因此而得名

为“丝绸之路”。丝绸的制作方法在中世纪早期传

到了波斯和中东地区,而欧洲人直到13世纪才学会

制造丝绸。但由于欧洲对于上等丝绸的需求量十分

巨大,以至于欧洲本土和中东地区的丝绸产量加起

来也难以满足,因此中国(包括其他亚洲国家)的

丝绸直到近代时期仍然在向西方出口。

在哥伦布时代,中国和印度还开始生产另一种

西方所没有的奢侈纺织品:细棉布。今天的人们可

能很难相信,欧洲人生产衬衫、内衣和牛仔裤所必

需的棉布直到18世纪都只有亚洲能够制造,英国就

曾进口了大量的棉布织成衣服销往欧洲大陆。甚至

直到18世纪末,英国发展他们自己的机织棉布工业

时,还在担心自己怎么也生产不出像印度那样好的

上等棉布。

除了高产的农业和先进的纺织品制造技术以

外,东亚在我们今天称之为“材料工程”的领域也

有着极大的优势。中国人几乎在发明书写技术并熟

练铸造铁器的同时就掌握了铸造大型青铜器的技

术,这一点比欧洲早了1 000年。中国人(也包括

朝鲜人和日本人)还会制作华美的瓷器——这些瓷

器外层有华丽而且几乎是透明的釉面——至今仍令

我们赞叹不已。亚洲各地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十分

巨大。因此,早在17世纪,中国就建造了许多瓷

窑,雇佣了上千工人,精心烧制那些为中东或欧洲

客户专门设计的瓷器。

中国还能生产廉价的纸张,并掌握了雕版印刷

术,因此在大规模印刷和图书馆出现在欧洲之前好

几个世纪,中国就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图书。甚至中

国使用纸币(也是使用纸张以很低的成本印刷而

成)的时间也大大早于欧洲。在中世纪,欧洲人使

用昂贵的动物皮革(犊皮或羊皮)来书写文字,而

在他们学会制造纸张之前的大约400年(800—

1200)的时间里,都是由阿拉伯的中间商将亚洲

的纸张贩卖到欧洲的。昂贵的颜料(为服装染色或

作画用)、火药以及火柴也都产生于亚洲的不同地

方。

最后,亚洲大陆也是各种贵重调料、油膏以及

胡椒、肉桂、丁香、小豆蔻、没药和乳香等香料的

产地。一段时间以后,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又成了

欧洲的日常饮用的茶叶、咖啡产地,但这些贸易都

是哥伦布航海100年以后才兴盛起来。

在1500年以前的很多个世纪里,由于其更为

发达的农业和更为先进的技术,大部分的亚洲国家

都要比欧洲更为富有。据说13世纪来到中国的威尼

斯商人马可•波罗就曾为中国巨大的内河航运量所

震惊,直到1750年时,欧洲人仍然惊奇于东方在

财富、技术以及手工艺品等方面的成就。

令人迷惑的欧洲崛起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到了1850年时情况会发生

逆转,亚洲开始变得贫困而落后于欧洲了呢?当

1911年中国崩溃的时候,欧洲会把中国看做是一

个贫困而迟钝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发达的文明。欧洲

在全世界到处推行自己的政治与经济统治,对一些

地区进行殖民,对其他国家强加以通商条约,并享

受着远胜于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物质财富。回想

1492年的世界,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近200年来,欧洲人把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突

然崛起归因于自己出众的优秀品质。他们从古希

腊、罗马直到文艺复兴的历史中找出种种理由,以

说明他们获得了对世界的某种洞见。他们以自己繁

荣的城市和贸易为自豪,却常常忘记了当他们加入

世界贸易循环的时候,大都市和繁荣的贸易早已经

在亚洲存在了。

有时候,欧洲人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宗教,他

们认为基督教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另一些时候,欧洲人则将前近代欧洲各国之间的

竞争性政治体系作为他们成功的原因。

另一些解释则要谦逊得多,他们认为欧洲并没

有资格获得这么多的财富,而只是盗取了它们。从

哥伦布在加勒比地区建造殖民地开始,欧洲人就变

成了世界的入侵者,在他们所到之处,从当地纯朴

的居民手中盗取财富和资源。

最后,还有一些解释认为欧洲只是幸运地拥有

了某些特定的资源——用于发展欧洲工业的煤和

铁,或者是灭绝了美洲土地上的人口,从而使得欧

洲人得以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获取了相对于其他地

区的优势。

所有这些或其他的一些观点都是有参考意义

的,当然它们还需要仔细地论证和检验。任何一个

我们认为可能导致欧洲成功的因素,都不能轻易地

断定它在亚洲或非洲就一定不存在,因此我们也许

不得不看得更深入一些。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欧洲

在某些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着差异,就断定这些差

异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事实上,这些差异一样也

可能产生坏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仔细地探询其因

果关系,来确定某一因素是否是特定结果的真实原

因。

因此,以后各章节将会进行一些比较研究,探

讨究竟是什么样的差别导致了欧洲突然崛起成为世

界的主导者?它又是否能够持续下去?

延伸阅读:

Fagan,Brian.The Long Summer:How

Climate Changed Civilization.New York:Basic

Books,2004.

Pomeranz,Kenneth.The Great

Divergence.Pri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中译本:彭慕兰,《大分

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二章

世界历史的变革模式

本章引

我们总是倾向于把历史的变迁看做是向前发展

的:人们越来越富有,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城市和国家也

在不断发展繁荣。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世界历史的变迁总

是陷于上下起伏的周期变动之中;爆发性的进步经常是发生

在倒退或是长期停滞之后的。无论是欧洲还是其他主要文明

中心的历史进程都是这样。

一些学者认为1700年以前的欧洲在社会转

型、技术或人口控制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是西方崛起

的原因。然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它们只是历史起

伏循环的一部分,而且和同时期其他文明所发生的

情况也没有多大区别。

当我们考察长时段的社会变迁问题时,我们总

是很自然地倾向于认为我们身边的事物总是向好的

方向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不断扩展,技术不

断提高。如果让我们想像一下现代社会与以前有什

么不同,我们首先会发现变化的速度是不同的,现

代社会中的变化发生得越来越快。

然而事实要复杂得多。远在近代以前,历史上

就曾经出现过人口、物价、城市化和技术的高速发

展。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王朝在建立时都伴随着高速

的扩张和社会变革。但由于这些变革通常难以为

继,因而其影响也十分有限;而且,它们还总是被

突发性的倒退所打断,如瘟疫、饥荒、战争、革命

或其他灾难导致的人口急剧减少;城市化和贸易进

程通常也会逐渐放缓,先进的技术可能会失传。在

人口、物价、城市以及技术水平维持了长达数世纪

的相对稳定状态之后,经常会发生这样的衰退。

仅举一例来说明,我们现在知道英格兰的人口

在罗马帝国后期(公元300年左右)曾超过400

万,在1300年左右也超过了400万,在1600年又

一次超过400万[1]。但这并不意味着英格兰的人口

数量在这1 000多年的时间里是始终不变的。相

反,人口先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增加,而后下降并

停滞不变,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原有水平。在大约公

元500年前后,英格兰的人口骤跌至200万,到

1400年左右又恢复到了原来水平。不仅英格兰是

如此——意大利、德国、土耳其以及中国的史料也

都表明,直到19世纪以前,每代人当中有四分之一

到三分之一的人都死于疾病、战争和饥荒。

是什么导致了现代世界与古代的不同?这一点

比现代化变革本身还要重要得多。在19世纪及20

世纪以前,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是呈现周期性变化

的:人口、物价、城市化进程以及技术水平先是经

过一段时间的同步上升,而后在相当长的时段里逐

渐下降或是陷入停滞状态。相比之下,1800年以

后的欧洲(以及1900年以后欧洲以外的大部分地

区)经济则出现了不断加速的增长,人口、城市和

技术发明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上升

期。人口数量和技术水平都以较之前更快的速度提

高并且持续保持上升的势头,而这种趋势只是偶尔

才被轻微的衰退或是短暂的停滞所打断。

长达两个世纪的加速式发展意味着1800年以

来的物价水平、人口数量、城市化进程以及技术水

平都大大高于以前。1800年世界人口总量约为10

亿,这是全世界的人口经过数万年的繁衍才达到的

水平;而在随后的仅100年中,世界人口总量增加

了几乎一倍,1900年已达到17亿的水平;其后又

100年,全球人口迅速增加了两倍以上,到2000年

时已达60亿。事实上,在20世纪晚期,全球每20

年的新出生人口数就已经超过了200年前全世界的

人口总量。

其他的社会元素也在迅速变化。1800年以

前,世界许多大国仅有10%—15%的人口居住在大

城市里。农业、制造业以及贸易运输业几乎每100

年或200年才会发生一些变化。1760年,欧洲和美

洲的农民仍然在使用着和14世纪刚引入时几乎完全

相同的马轭和重犁。直到1800年时,世界各地的

人们出行还是要么步行,要么骑马,或是乘坐马

车。

然而在过去的200年中,上述一切发生了戏剧

性的变化。当代世界很多大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生

活在大城市;几乎每10年就出现一些制造和运输的

新方式,在刚刚过去的50年里发生的变化更多。在

1950年以前,世上还没有大型喷气式客机,也没

有任何一种人造物体,更别说是一个人,能够离开

地球的大气层进入外太空。在1975年以前,世上

还没有个人电脑,也没有手机、互联网、有线电视

和卫星电视。

由前近代社会的周期性变革模式到现代社会的

加速变革模式,这种转变是从何时、何处发生的?

这是“现代社会如何崛起”这一问题的另一种表达

方式。要理解世界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我们有必

要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变革的种类与具体模式进行

研究与分析。

亚洲与欧洲的变革模式有所不同?

一些学者认为,欧洲的社会变革模式很久以前

就开始与世界其他地方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早

在中世纪就开始出现,至少也不会晚于文艺复兴末

期即1600年前后。

例如,卡尔•马克思就提出在过去的2 000多年

里,西欧国家经历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或

阶级关系模式[2]。马克思认为,在古希腊和罗马,

作为社会领导者的少数公民精英统治着奴隶;在中

世纪,封建贵族和领主作为社会领导者统治着农

奴;文艺复兴时期,以官僚、银行家和商人为代表

的市民精英开始出现并对封建贵族提出了挑战;到

了19世纪,富有的资本家有力地控制着工业社会,

而大部分民众都是依靠工资生活的工人。而与之相

比,马克思认为,直到19世纪时,主要的亚洲国家

如中国和印度仍然是庞大而停滞的帝国,没有经历

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发展;在过去的历史中,它们的

阶级关系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

另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类似探讨,但他们的研究

并非建立在阶级关系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着眼于

技术变革。如大卫•莱文认为,在公元1000年前

后,当水轮机、风车以及新式铁制重犁开始在北欧

普遍应用以后,欧洲的技术变革逐渐增强。阿尔弗

雷德•克罗斯比认为,欧洲人自13世纪以来对精密

计算的狂热推动了他们在钟表、音乐、艺术乃至航

海技术、科学和制造业等方面的发展。简•德•弗瑞

斯和艾德•冯•德•伍德则把目光投向了16世纪的尼

德兰(又以其最大的省“荷兰”而得名),他们认

为是高度商业化的农业、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大约

有2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以及大量的尖端制造

业、运输业和商业活动(包括渔业、航运、仓储、

保险、酿酒、玻璃制造和印刷)推动了国家的现代

化。相比之下,这些学者认为亚洲的技术变革并不

明显,而且作用也不大[3]。

最后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欧洲的人

相关推荐

麈尾的解释及意思
365bet官网地址

麈尾的解释及意思

⏱️ 07-08 ⭐ 101
常用的影视资源网站,这62个影视资源网址强烈推荐收藏
小雏菊能养多久
365bet官网地址

小雏菊能养多久

⏱️ 07-21 ⭐ 998